文章模型
文章模型
领导干部要树立“四种”权力观
权力观是领导干部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,直接影响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具体行为。领导干部的权力观一旦发生扭曲,就容易导致政治上变质、经济上贪婪、道德上堕落、生活上腐化。领导干部因为地位特殊,是否拥有正确的权力观就显得尤为重要。 领导干部要树立“公正用权”的权力观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公平正义是权力使用的根本标准。权力是公器,领导干部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,是代表国家行使权力。这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公正用权的权力观,要不断提高人格修养,始终坚守道德阵地,做到心有所畏、言有所戒、行有所止;要守住公与私的分界线,做到心底无私,秉公办事,绝不搞权力寻租、权钱交易;要“不唯上,不唯书,只唯实”,始终做到公道用人、公正处事。 领导干部要树立“依法用权”的权力观。领导干部要坚守“法定职权必须为、法无授权不可为”的基本底线,自觉在法律约束下用权,在制度笼子里用权;要自觉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,切实提高自身法治素养,处理好情与法、利与法、权与法的关系;要按照法律规定切实履行分内职责,按照权力清单用权、按照法定界限用权。同时,要提高认识、转变观念,养成依法决策、依法办事的习惯,自觉运用法治方式处理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。 领导干部要树立“为民用权”的权力观。“权为民所赋,权为民所用”。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,要为人民办事,为群众谋利益,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,把权力用到人民群众中去;要牢记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,坚定理想信念,自觉磨亮大公无私的公仆本色,解决好“为了谁、依靠谁、我是谁”问题,做到守土有责、守土尽责,担当起正确行使权力的责任,真正让权力造福于民。 领导干部要树立“廉洁用权”的权力观。“权为民之福杖,廉乃官之仪表。”领导干部要做到廉洁用权,要心有戒尺,敬畏权力,真正做到政治立场不动摇、理想信念不淡化、是非面前不糊涂、党性原则不丧失;要时刻提醒自我,管住自己的欲望,严格约束个人行为,管好家人和身边人,防止被“围猎”,不让权力寻租有可乘之机。最后,要自觉接受监督,习惯于在“聚光灯”下行使权力,在“放大镜”下开展工作,切实推进权力运行规范化公开化,在阳光下用权。
 2017-10-17   3985
力戒浮躁顽疾
  “浮躁祸国殃民,贻害无穷,必须戒此顽疾。”习近平同志在《之江新语》一书中的告诫,今天读来仍令人警醒。何谓浮躁?性情不定曰浮,性子急切曰躁。浮躁是一种不够理智的情绪,也是一种不够健康的心态,还是一种不够良好的精神面貌。党员、干部一旦染上此顽疾,症状表现主要有三:心态上急功近利、急于求成,总想一鸣惊人;学习上静不下心、安不下神,只想立竿见影;工作上闭门造车、拍脑袋决策,甚至热衷于投机钻营。   浮躁之所以成为一些党员、干部身上的顽疾,是因为受到三种“病毒”的侵蚀。一是贪慕权力。有的党员、干部出主意、做事情,不是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,而是瞄着心仪的职位,一味考虑出“政绩”,为个人升迁添“筹码”。二是患得患失。有的党员、干部不缺抱负,但志大才疏,缺底气、少信心、无定力,经常患得患失,总怕被落下,总怕得不到。三是缺乏韧劲。有的党员、干部步入领导岗位后意志衰退,不愿蹲在基层搞调研,不再扑下身子抓落实,工作能躲就躲、能拖则拖,怠惰因循、敷衍塞责。   党员、干部染上浮躁顽疾,根源在于思想不正、党性不纯。力戒浮躁顽疾,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解决好权力观、地位观、利益观问题。人们常说:“有什么样的权力观,就有什么样的地位观、利益观。”综观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,一言以蔽之,就是权为民所用、利为民所谋。党员、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、从事何种工作,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,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,把人民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,自觉做到公道用人、公正处事,绝不能陷入计较个人名利和地位的泥淖之中。《尚书·周官》记载:“以公灭私,民其允怀。”意思是说,用权力谋公利而不谋私利,百姓就会信任拥护。党员、干部如果把权力当作谋求私利的工具,千方百计为个人谋取利益,那就背离了权力姓“公”的属性,就一定会遭到人民群众唾弃。   身染浮躁顽疾,注定影响个人前途事业。党员、干部不能走“终南捷径”博取所谓的“政绩”,因为捷径常常是歧途,甚至会让人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。欲速则不达是至理名言。实践也一再证明,急于求成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。这是因为,工作成绩与事业成功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和奋斗的过程。高楼大厦是一砖一瓦盖起来的,参天大树是一尺一寸长起来的,这是客观规律使然。看到他人获得荣誉、得到提拔,难免会心生羡慕,这是人之常情,但更应看到他人成功背后付出的辛劳和汗水。没有付出就想得到回报,或者刚刚付出就急于获得回报,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、有害的。   “三严三实”是共产党人的修身之道、言行之则、成功之方。“严”和“实”的炉火能冶炼真金,“松”与“虚”的泡沫则会断送前程。力戒浮躁顽疾,广大党员、干部应当时时、事事、处处“严”字当头、“实”处着力,把好用权“方向盘”,系好廉洁“安全带”,让为人民服务的“公车”行稳致远。 来源:人民网
 2017-10-17   4270
以史为镜,促治党之严——从红旗渠精神看从严治党
20世纪60年代,为彻底解决千百年来的水荒灾难,林县30万干部群众矢志不渝,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,用勤劳的双手在太行山腰上挥斧抡锤,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“人工天河”。10年艰难修渠的历程,诞生了红旗渠精神,使红旗渠精神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。 2011年,习近平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时指出:“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,历久弥新,永远不会过时。” 去年3月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赴河南调研时专程参观了红旗渠,强调要发扬“红旗渠精神”。稍后,中纪委官网也专门刊文披露了当年修渠的一些细节:这项历时十年、投资近亿元的重大工程,不曾发现一起贪污和挪用修渠物资事件,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,甚至没有一起请客送礼、挥霍浪费的事,连账单都有整有零、清晰可查。其中有件小事内涵十分丰富:工程指挥部组织股股长彭士俊回忆,当时干部常年驻守工地,衣物无处存放,后来由财务部门作价,他买了个废弃的炸药箱当公用衣箱。为了“说得清楚”,他干脆把收据贴在箱子盖板上,谁打开箱子都能看到。  这张小小收据,堪称是红旗渠账目明晰、制度严密的一个缩影。它在细节中彰显出当时人们对纪律的自觉遵守,“遵纪”的背后则是共产党人对“本色”的坚持和守望。制度严密让干部“不能腐”,坚定的理想信念、宗旨意识和担当精神,则让干部发自内心“不想腐”。敬畏制度既是他们捍卫理想的方式,也恰是来自理想的自然之举。在这项看起来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面前,当年的林县干部要面对险恶的自然条件,也要面对误解、指责乃至丢官风险。但正是因为抱定了“定叫山河换新装”的理想,践行着“一切为了群众、一切依靠群众”的宗旨,他们终于通过了重重考验,没有让困难阻碍前行。 “红旗渠奇迹”发生于50年前,有人总愿意将其归因于那个“特殊的年代”。历史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坐标,但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后,“全面从严治党”被列为治国方略的当下,“红旗渠精神”并不是尘封在历史中的回忆。从严治党,就是要把我们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,战胜面临的风险和挑战,实现执政党的自我完善、自我净化、自我革新。这既要求“纪在法先”,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,明确纪律的内涵,密切联系实际、求真务实,使纪律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、不可逾越的底线,也要求唤起党员的内心自觉,以担当精神、宗旨意识诠释坚定的理想信念。以史为镜,促治党之严,这是“红旗渠精神”留给我们今天的最大财富。
 2017-10-17   4731
鲁班壑
鲁班豁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镇,海拔1172米,横宽110米,豁侧绝壁高250米,乃古今兵家必争之地。从山麓徒步登山,一条“S”形石阶弯道迂回盘绕可通豁口。从林州城向西北天际眺望,巍峨绵亘的林虑山巅有一“U”型巨豁,形似城门倒立,状若神工凿造,因其地位显赫,形若幻景,又为险关隘口,所以,引生了多个版本的民间神话故事。相传昔日鲁班,途经林州地界,见山前干旱地裂,民心沸煮,而山后却是碧波涟漪,遂起引水拯民之念,便手抡神斧破山成豁。顷刻之间,滔滔西水顺豁东泻,成巨瀑飞流直下。山前人盼水心切,突见此景,欣喜若狂,争相面西遥望,其中两处看得最清,集人最多,日后形成两个村落,即今日的南观西村、北观西村。时有耕牛两头,猝不及防被水冲去。漂至平地后水向漫流,两牛一东一西随之搁浅。后来这两地也自成村落,当地人便延引其意,取名为“东牛亮”、“西牛亮”,天长日久“亮”变成“良”,这便是今日的东牛良村和西牛良村。自鲁班劈豁之后,西水连泻数载,山前村民引水灌田颇得其益,世人感其恩德,便称此豁为“鲁班豁”。后来,西水日见枯竭,该豁便成了豫晋两省的交通要冲。时至20世纪60年代末,山区人民奋战五年在豁北山腰凿通了1000米长的太行隧洞。自此以后,行人大多改道过山 ,鲁班豁变成了中外游客、影视记者、画院师生驻足的景点。今豁口东侧石壁之上,尚存一巨型指痕,传说是鲁班搬山手迹。旁有一泉,水味甘甜,清澈见底,名曰“香柱”。传言为当年鲁班开豁流剩之水,喝了有“消困止渴解烦”之效,故游人至此,大都要品尝几口,以期应验。传说终归传说。不过,现实的鲁班豁确是一处绝妙的游览胜地,云雾天气,身临其间,如入仙境。晴日登豁,山前山后两地风光可尽收眼底。豁口凉风习习,风级变换有序,苍鹰出没山崖,浮云姿态万千……慕名而至的文人游客无不叹为观止,流连忘返。
 2017-10-17   6966
12...5859606162...6667 共662条 67页,到第 确定
Floating Image
加好友沟通

服务热线

166 0372 9066

(0372)6881008

微信客服

微信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