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模型
文章模型
谷文昌故居
谷文昌故居,位于林州市石板岩镇郭家庄村南湾自然村,背靠大山,面临露水河。该村2014年被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。谷文昌故居坐落在村中南部一片民房中。     故居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。现存房屋三座,是民国建筑,基本完好,面积为89.9平方米。主房面阔三间(15.25米),进深一间(5.9米)。总建筑面积约225平方米。现存故居位于原故居之上,原居址为避山洪上移建此地(原居址今作农田)。清朝同治年间,祖上因家境贫寒,为求生计,从祖籍任村镇阳耳庄村迁徙南湾村。太行山区的明清建筑是中国传统民居最成功的典范,大部分都面向朝阳,依山而建,建筑风格也是就地取材,土、石、木结构,多有石英砂岩砌墙。在南湾村,因气候寒冷,为防寒保暖,建筑物墙体较厚,加上对雨雪荷载的考虑,建筑物用料较粗大,建筑外观显得浑厚稳重。一般明清民居是四合院,封闭式的住宅,对外只有一个院门;房屋主要靠坐北向南的一面采光,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,形成一个封闭的温馨的空间;为了增加日照,四合院的院落非常宽敞,可在院内植树栽花、叠石造景等,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,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。石梯、石楼、石板房,石地、石柱、石头墙,是林州石板岩镇民居的特色。石材选用质地坚硬、纹理整齐、色白如玉的银晶石和色泽鲜红的红石,凿成厚度相等的石板。石板房顶,坡势平缓,梁架起高,被民间工匠称为“四六架“的可使石板放置稳固(瓦房是“七五架”,坡势较陡,便于排水)。建房时,先砌好石墙,架上梁、檩,钉好椽,再铺上编织密实的荆条笆,上层泥巴,最后把石板吊上屋顶,一般是一间一坡三搭,一搭一大块,一间房用六块。屋脊上是窄窄长长的小石板。屋顶可晒薯干、果干、玉米、豆角等物。墙的内壁,先泥一层麦秸泥,表面再泥一层白灰泥,屋内便变得整洁亮堂。这种房子不仅美观坚固,而且冬暖夏凉,深得山民喜爱。    谷文昌又名谷程拴,1915年5月出生于南湾村一户贫农家庭,在此居住长大。1943年,谷文昌参加本村农民抗日救国会,不久被推举为村农会主席。次年3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,是中共林北县第七区早期党员之一。1944年9月,日军十五旅团和伪军共5000余人“扫荡”林北等地,驻姚村的日伪军100余人偷偷向白草坡一带进犯。得到报信后,谷文昌沉着机智地组织群众向山沟转移,并亲自断后阻击敌人的进攻,使广大干部群众安然脱险。10月,谷文昌任林北县第七区区公所农会干事,兼任郭家庄村农会主席。他积极动员青壮年参加民兵组织,带领群众减租减息,反对封建迷信,教育妇女放脚,指导儿童站岗放哨查路条,工作非常出色。1945年3月,谷文昌任林北县第七区区长。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,组织动员山区群众养山蚕、家蚕。    谷文昌是林州共产党早期党员和地方党组织领导人之一,随后南下到福建省东山县,把一个风沙肆虐的荒县变成了“绿”县。病逝后,东山县和故乡为他修建了纪念阁。他是我党又一位深受群众爱戴的“焦裕禄式”的好干部,是感动新中国的100位人物之一。
 2017-10-17   8727
富民路
富民路(桃花谷)位于太行大峡谷内,从谷口的益伏口到谷底的桃花瀑潭止,全长7公里,员狭窄处仅有20米,是以山、谷、潭、洞为主要景观的自然景区。谷中有黄龙潭、飞龙峡、二龙戏珠瀑、九连瀑、桃花洞等主要景点。  桃花谷 黄龙潭是桃花谷的重要景点。这里上下双瀑双潭相连也称"子母潭"。上潭称"子潭",瀑布从崖头像孩子们坐滑梯一样滑下来,跌进深谷。此潭十分奇特别致,周围高山雄峙,像一个气势宏伟浩大的圆缸,在圆缸边沿有一豁口,潭水溢出,从狭窄的小山沟飞腾而下。形成第二瀑布。瀑布下成为第二潭,又称"母潭",水面较开阔、乎缓。如果说"子潭"充满顽皮嬉戏之灵气,那么"母潭"呈现出的却是稳重平静的风韵。 黄龙潭下50米处,有一块巨石,名为"琴台石"。传说姜子牙来此游览,被山色水流所陶醉,在此席地而坐,支起琴案,弹奏乐曲,乐而忘返。现在,当您在此静坐,还能听到美妙的乐曲在身边回响。我们顺峡谷栈道而上,来到了"飞龙峡"。  桃花谷 亿万年,不断地溪流冲刷,硬是在坚硬的红岩石上磨出一条深沟。沟谷狭窄处仅有2米宽。汛季,谷中流水如万马奔腾,一泻千里,气势浩荡。汛后,清流不断,潺潺作响,弹奏出美妙的乐章。峡谷两岸,奇花异草、贵树名木、珍禽异鸟,令人目不暇接,情趣横生。顺栈道再往上,飞龙峡深谷中有一瀑布,因一圆石所阻,流水呈"丫"字形跌下深潭。人称此瀑为"丫字瀑"。又称此瀑布为"龙噙宝珠",它像是一条巨龙头向上,咀噙宝珠戏耍。谷中还有一圆石,据说是戏龙备用宝珠。 距"龙噙宝珠"瀑布200米,又有一谷中瀑布。因一巨形圆石相阴阻 ,流水分为两条白链跌入深潭,众称此景为"二龙戏珠"。潭面狭窄,呈长条形,潭水清澈见底。两岸崖高百丈,气势崔巍,十分壮观。在桃花谷中,200米内有大的跌水九处,形成九道瀑布,称为"九连瀑"。而实际上这200米内不只有九处,如果把小跌水也算在内,有十几处。因此,有人说这里的"九"是形容多的意思。就是有很多瀑布相连,而连成的景观。 九连瀑,潺潺流水,岩层可数,尤为壮观,特别是在天晴日丽的上午8点至10点,站在桃花瀑崖头向下观看,瀑雾中能现出七色长虹,美丽宜人,  桃花谷 九连瀑又被称为"小黄果树瀑布",拍出来的照片,它的形状、气势都和贵州黄果树大瀑布非常相似。如果您有兴趣,不妨也来拍一张试试,看有没有和黄果树大瀑布一样的雄姿。桃花洞位于桃花洞村l000的半山腰。洞上是万丈悬崖,与山西省平顺县羊老岩乡接壤。桃花洞分东西两洞。东洞较大,深30米,宽10米,西洞深16米,宽6米,洞内存石臼一个,保存完好。洞四周山崖上的桃树,每年寒冬腊月,常有小桃花迎雪怒放,有时是满树桃红,有时为一花独放,成一奇观。关于桃花洞还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:  桃花谷 相传公元540年,东魏高欢篡权,兵败林滤山蚁尖寨,率领众将士从"城墙岩"、"蒙眼道"、"哄娘坨"退到今桃花洞一带。时值数九寒冬,冰天雪地不能行军,高欢虽下令驻洞扎营,但因后有追兵,粮草匿乏,心急如焚,恨不能插翅飞离此地。一天夜里,高欢梦一白发者翁说,必等到桃花盛开的时候才能拔营出发。于是他每日派兵出洞察看,看桃花开了没有。然而此时正值隆冬季节,寒风怒号,大雪纷飞,滴水成冰,哪会有桃花开。派出去的士兵如实汇报,"未见桃花开放"。盛怒之下的高欢,下令将士兵推出洞外斩首。10天之内日日如此。第11天,高欢派一位中年士卒出洞察看。这位土卒想到自己死后家中老母,妻子儿女无人供养,不禁捶胸顿足,恸哭失声,仰天哀求:老天爷救救我吧:桃花快开吧!哭声感动了苍天,于是玉帝命桃花仙子为人间解难降福、顿时满山的桃花盛开。高欢高兴万分,立即下令拔营,班师行军,离开了桃花洞。从此以后,每当三九寒冬,这里都出现桃花绽开的奇观。  桃花谷 过桃花洞前行1000米的西沟,就是桃花潭瀑布。瀑布高346米,势若银河倾泻,状如素绢垂悬,飞流直下,源自天际,据说这瀑布为亚洲第 一瀑布。汛期水大时,如白龙吐雾,乌云滚滚。水珠扑面,使人不能近前。水小时如一细涓,徐徐飘舞,游人可到瀑下潭边尽情游玩。瀑下有深潭,称为"桃花潭",深不见底,偶有小龟静静游戏。夏季来游,山岚水雾,鸟语花香,是避暑的理想之地。冬季来游,这里冰塔矗立三千丈,气势宏伟,令人叫绝。桃花幽谷,真像是一个世外桃源。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,就是远近闻名的自然景观--夏天结冰的太极山冰窟。太极山冰窟 分南北两处,总面积1平方公里。盛夏酷暑季节,一走进这个区域、顿感洞窟来风,寒气逼人,石窟内结着冰凌和霜刺。而到了冬天,这里却是热气蒸腾,升起的雾柱触地连天,山桃花竞相开放,形成了林滤山太行大峡谷的又一道奇观--冬夏倒置冰冰背。
 2017-10-17   8012
扁担精神纪念馆
扁担精神纪念馆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,展厅面积为1100平方米,展出各类珍贵照片480张、实物160件、实景4个,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“扁担精神”的诞生与传承,真实记载了70年来石板岩供销社干部职工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,凭借“艰苦创业、勤俭办社、一心为民、开拓创新”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,以肩膀挑起了连接党群、沟通城乡的重任,以脚板翻山越岭走出了一条服务三农的阳光大道,铸造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“扁担精神”。目前,纪念馆已成为红旗渠干部学院教育实践基地、全国供销社系统传统教育基地、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1946年7月,共产党员尹兴德、郭有恒、李林洹等4人,拿着当时的冀南票1821元(相当于人民币18.21元),用庙里抬来的供桌做柜台,办起了“石板岩供销合作社”。这里山大沟深,那个年代里,没有一条可行车的路与外界相通,只有条条山间羊肠小道连接各个村庄,运送货物唯一的办法是一根扁担肩上挑。扁担就成了供销合作社职工天天都离不开的工具,挑着重担翻山越岭、涉水过坎就成了供销合作社创业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硬功夫。他们头天从山外挑来食盐、煤油、旱烟、火柴等商品,第二天卖出。“一根扁担挑家业,两个肩膀担真情”成为供销合作社人工作的真实写照。这种一根扁担起家,艰苦奋斗创业的精神也成为日后闻名全国的“扁担精神”的源头。面对群山峭壁,他们喊出了“十不怕”的口号——“不怕山高路远、不怕出力流汗、不怕刮风下雨、不怕酷暑严寒、不怕河水挡道、不怕冰雪阻拦、不怕村小分散、不怕分外麻烦、不怕起早搭黑、不怕重担压肩”。“扁担精神”诞生在太行山中的河南省林县(现林州市)石板岩基层供销合作社,其影响早已超出林州、河南,成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精神财富。面对新的形势、新的需求、新的机遇、新的挑战,林州供销合作社人响亮地喊出了“扎根三农、诚信经营、开拓服务、创新发展”的口号,为“扁担精神”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。
 2017-10-17   6132
12...5960616263...6667 共662条 67页,到第 确定
Floating Image
加好友沟通

服务热线

166 0372 9066

(0372)6881008

微信客服

微信客服